热 点 推 荐

生态公益 一园一品——新形势下北京墓园发展的思考

详情 >

一、墓园存在的必要性(为什么有墓园?) 墓园是生命归宿的表现形式,是人类殡葬文化的核心。 (一)殡葬的起源(有人就有殡葬)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。殡葬是人类对失去自然生命的同类遗体的安置行为,是人类自我意识和社会发展的产物,是人类走向“文明”的标志。 10万年前原始人类对“弃尸不忍”,既不忍任其腐烂,也不忍让其它动物吃掉,便挖坑掩埋,于是开始有了墓——原始墓。 从3万年前 周口店山顶洞人到1万年前大汶口文化,从消毒用赤铁矿粉及随葬品到土坑墓——成为进化墓。 (二)殡葬文化的特殊性(存在的必要性) 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演进,殡葬也成为特定的文化象征。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,人类文化可分为两类,一类是“生存文化”,另一类就是“死亡文化”即“殡葬文化”。 生,人之始也;死,人之终也; 常言道:崇始于善,慎终追远,即是此理。 殡葬文化的特性: 1.是满足人们心理的需要。“死者安,生者看”,千百年来的遵循,成为殡葬的主流。 2.是保护自然的需要。从原始到现代,从预防疾瘟到生态保护,从公共墓地到山地“义冢”,再到现在的“推行火葬、节地生态”。 3.是社会联系和教化传承的需要。殡葬活动反映着社会关系,包含着血缘亲情认同。包含着对生者的教化传承,无限寄托。 (三)墓园的发展(存在的必然性) 墓园是人类殡葬文化的核心。在殡、葬、祭三者的关系中,殡是起点,祭是目的,葬是核心。墓园作为殡葬文化的主要表现方式,所以对墓园的需求也成为殡葬文化的主体。 从周口店,到金字塔,从兵马俑,到十三陵,从家族陵寝到生态海撒,都记载着人类社会殡葬的进化过程和对生命的尊崇。 因此,一个城市的博物馆离不开墓园(陵墓)。墓园对博物馆的贡献暨文化沉淀对历史文鉴的贡献,都证明:墓园的发展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。 今天,我们倡导“厚养薄葬”“绿色生态”,就是新式葬法的革命,也是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必然,让每个生命安好于天地之间。那么,怎样做到呢?我的建议是:公益生态,一园一品。具体做法是:亲土深埋,绿色生态;骨灰撒海,回归自然;寄托情感,生命礼赞。下面,我以北京为例进行阐述。 二、北京墓园现状 (一)基本情况 北京作为首都,其功能定位决定了首都群体的特殊需求,墓园也是一样,选择具有“多样化、个性化、多元化”特点。 全市土地面积1.64万平方公里,共有16个辖区。全市常住人口2154万人,其中城镇人口1863万人,年死亡人口约为12万人,山区面积62%,平原面积38%,地少人多,给墓园发展建设带来了困难。 1.城市公墓情况 经北京市民政局批准,经营性公墓现有33个,其中市属公墓16个,区属公墓17个。33个经营性公墓分布在14个区,总占地面积合计11169亩,全市骨灰安置总量116万份,城区集中在八宝山16万份,郊区集中在昌平21万份。 2.农村公益性公墓(埋葬点)情况 北京有6249个社区村,其中2611个社区,3638个村。农村公益性公墓182个,集体埋葬点1000余处。其中182个公益性公墓,总占地面积合计12626亩,呈现“分布不均衡”的特点:顺义114个(占比63%),通州2个。(平谷30个(占比16%),其它区均不超过10个,其中海淀5个,丰台2个,大兴5个,昌平7个,门头沟3个,房山3个,怀柔4个。) 3.城市公益生态葬及海撒情况 长青园占地174亩,2017年自然葬被民政部列为全国殡葬改革示范单位,今年为900位京籍逝者提供骨灰自然葬服务。2019年,全市新增5个自然葬服务点:太子峪陵园、天寿陵园、佛山陵园、景仰园、八达岭陵园,共约150亩。 北京自1994年开展骨灰海撒工作,作为市政府购买服务项目,由八宝山礼仪公司承办。2018年完成3000余份,2019年已完成2500余份。骨灰海撒日益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与响应,海撒数量年递增20%。 按照北京市“十三五”规划,到2020年骨灰海葬量将达到全市年火化量的4%,预计安葬骨灰5000余份。 (二)主要特征 “红色”“历史”“文化”“公益”是北京墓园固有特征。 一是红色(政治)属性,比如八宝山革命公墓安葬了朱德、任弼时、聂荣臻、陈云、彭真、薄一波、李先念、万里、乔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共计70余人,万安公墓安葬了中共创始人之一李大钊。 二是历史属性,城市历史的厚重感在墓园得以体现,比如西静园(清代著名建筑家、圆明园的营造者马辉堂安葬于此)、东北义园(张学良斥资为东北义勇军英雄建造的墓地)。 三是文化属性,各个墓园安葬了众多的文化名人,比如万安公墓安葬有曹禺、朱自清、施今墨、冯友兰等,福田公墓安葬有载沣、王国维、钱玄同、钱三强、俞平伯等100余位历史文化名人,金山陵园安葬有齐白石等名人。 四是公益属性,作为首都:以人为本、崇尚公益,既是政治的需要,也是民生所需。全市33家经营性墓园和公益性公墓(含埋葬点1182个),均以公益属性为主,达95%以上,只有个别墓园有社会资本参与,作为市场补充。 (三)存在的问题 1.规划问题 缺乏整体规划,历史欠账较多,具体是:受发展方式、土地资源的影响,墓园普遍缺乏完整手续。 从时间上说,多数公墓建立时间至少30年以上,有的公墓甚至有近百年的历史,而且近20年没有新增一个经营性公墓指标(也造成了违法建墓现象); 从布局上说,北京山区丘陵占总面积的62%,多数墓园大都分散在郊区丘陵,与墓园建设的标准与要求,和人民群众对墓园的客观需求极不适应; 从建设上说,生态元素短缺,布局不合理,与村级合作较多,建设设施受到限制,“青山白化”现象严重。 2.标准问题 一是公益项目补助标准偏低,比如基本服务的收费标准多年未变、海撒生态安葬补贴偏低。 二是公益和经营不分,公益保障与市场需求存在矛盾。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作为经营主体,无法平衡基本保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供求关系。 三是农村公益性公墓(埋葬点)存在“小、散、低”现状。即规模小、分布散、标准低。服务设施严重短缺,特别是非法公墓和埋葬点,乱象屡禁不止,亟待加大治理力度。 3.服务配套问题 一是平原和山地发展不平衡,整体缺乏一体化配套。农村公益性公墓和郊区殡仪馆有待完善,缺乏“火化、告别、安葬”的一体化设计。 二是设施简陋,项目单一。墓园安葬、祭奠、追思等服务设施简陋,项目单一,缺乏礼仪服务专业人才队伍。 4.历史传承问题 主要是对红色(政治)、历史、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,保护意识不够,创新意识不够,人文挖掘和市场经营推广不够,品牌资源闲置现象严重。 三、对策和建议 1.统筹规划,提供“一园一品”示范 (1)统筹规划。 2019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民生用地纳入全市土地统筹规划,殡葬用地作为福利(C9)用地,即“非营利性社会福利设施用地”,但愿能尽快落地。 (2)放开村级公益性公墓(集中埋葬点)审批权限。 因地制宜采取多村集中安葬,放开审批权限,区域自治。 要求各区成立由民政牵头,规划土地、环保、农业、园林等部门协同的综合巡察小组,对公益性墓点空白村和乱建现象进行督查整治。 (3)提供“一园一品”示范。 面对新时代、新形势、新要求,用“一园一品”解决墓园发展难题。所谓“一园一品”,是指对每个墓园历史、现状、特点进行科学定位,按照“公益、生态、科技、人文”的原则,围绕地质勘探、经济可研、公益保障、生态节地、礼仪服务等要素,实现墓园生态修复、葬式多样、主题鲜明、功能齐全、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建设目标,打造各具特色、景致毓秀、崇礼尚德之墓园业态新典范。 市民政局2014年出台了《首都民政改革规划纲要》,对殡葬改革方向和发展规划做了明确规定,提出“一园一品”发展战略。 市民政局和殡葬协会选聘专家队伍,经过严格评审确定了由中外园林、天泉佳境、北林地景3家公司,利用1年多的时间完成了市属各园建设规划和区属墓园示范指导规划。 “一园一品”首次实现了墓园地勘规划,墓园安置规划,和墓园发展可行规划,并结合墓园特点,挖掘墓园优势,打造独具首都特色的品牌。 一是体现“尊重”的原则。文化定位要结合墓园背景,特别是代表性人物所带来的文化沉淀,把生命文化、人文精神、对情感和生命的尊重融入规划中去,做出有内涵、有情感、有血有肉的墓园。 二是体现“抢救”的原则。重点对政治性、历史性、文化性较强的人文墓葬痕迹要珍惜,予以抢救,保证“形象完整”。 三是体现“修饰”的原则。对人物的完整性、景观的缺失和历史痕迹的不足,进行修饰,让“有墓不见墓、墓园变公园”与之相和谐。 四是做好经济效益“平衡”。提出经济效益可研报告,需求与供应、收入与成本要素构成,实现项目平衡,发展可持续。 因此,全市新建墓园要比照“一园一品”的整体要求,因地制宜,各具特色,统筹规范。各村级公益性公墓、集体埋葬点,也要进行合理规划,提高标准,补齐短板。 2.制定政策,倡导生态公益殡葬 一是按照北京市民政局出台《关于全面推进绿色生态殡葬建设的意见》,到2020年要力争骨灰安葬生态化安葬达到50%,骨灰海撒量达到4%以上,骨灰景观安撒量达到2%以上;每个墓园都要有一处绿色生态示范园;全市所有经营性公墓均应设置骨灰景观安撒区。 二是按照北京市殡葬协会提出、首都殡葬行业联盟倡导的“公益服务内容只增不减,公益服务价格只减不增”的原则,深入推进公益惠民,保障基本服务普惠共享。 三是落实配套政策。按照北京市财政各项殡葬补贴政策,落实好: 1.保障遗体接运、冷藏、火化、暂存、海撒和生态葬等6项基本服务; 2.保障城乡居民丧葬补贴每人5000元; 3.对骨灰海撒、自然葬每份骨灰补贴服务单位4000元, 4.对重点优抚对象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定点骨灰格位安葬补贴3000元, 5.对定点骨灰立体安葬每个格位补贴1000元, 6.对重点优抚对象等群体给予墓位总价优惠10%。(最低生活保障对象、“两弹一星”奖章获得者、全国三八红旗手、省级以上劳模、“两院院士”、烈士、见义勇为人员) 据了解,对上述政策标准,北京市根据市民的需求和社会发展,将建立增长机制。下一步积极争取落实对骨灰海撒、自然葬标准进行提标、增项,发挥政府激励引导作用。 3.加大投入,提升服务创新水平 一是加大殡葬服务设施建设投入。对安葬、祭奠、追思场所进行升级改造,保证足够的服务场所和服务设施。 二是着力提升礼仪服务创新水平。针对目前简单低端的礼仪服务,切实从市场需求出发,拓展礼仪服务项目,创新礼仪服务模式,提高礼仪服务水平。 三是加强礼仪服务专业队伍建设。建立专业人员队伍,开展礼仪服务标准化建设,配合节地生态安葬,重点打造安葬、追思、祭奠并重的礼仪服务品牌,实现墓园收入结构由单一销售向多元服务转型。 4.打造品牌,加强首都特色保护 文化品牌是宝贵的无形资产,长期以来北京墓园形成了“八宝山”“万安”“福田”“万佛”“天寿”“九公山”“八达岭”等多个享誉全国的政治、文化和服务品牌。 新形势下,要立足首都特色和时代特征,做好文化传承,加强首都特色保护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坚持公益惠民的基本属性,坚持绿色生态的发展方式,把“解读生命意义、记录生命过程、崇尚生命尊严、传承生命文化”作为首都殡葬业核心价值追求。 解读生命意义:用仁爱去解读生命,让平凡的人生得到应有的公平礼遇。 记录生命过程:用诚心去记录生命,让最后的离别少留遗憾,成就圆满。 崇尚生命尊严:用慈悲去崇尚生命,让不平凡的人生更加精彩。 传承生命文化:用理性去传承生命,让有文化的生命生生不息,代代相传。 以上,是我根据北京墓园发展现状就“绿色生态、创新发展”主题提出个人的意见和建议,不准确、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、指正。

会员介绍

MORE